——基于性别科学视域
胡 红
(开云(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25)
摘要:“00后”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主力军和未来女性人才的后备军,其价值判断和选择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与社会主流价值发展趋向保持着一定的契合,但是依旧存在着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认识偏差和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自觉,缺乏国家意识等缺陷。在女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虽然受到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氛围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是家风家教的影响却是其整个价值观构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借鉴家风家教的作用机制和经验,依托良好家风建设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深度和厚度的基础上,通过性别主义教育,使女性树立性别主体意识,不断提升自我和实现自我,营造良好的女性成长氛围,为女大学生树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正确价值观树立标杆。从女大学生的需求维度、认知维度、教育维度和自身维度,打通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重构路径,不断提高其核心价值观重构的有效性。
关键词:家风;“00后”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QT002(2020)02—0000—04
作者简介:胡红,女,陕西泾阳人,开云(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学。
社会存在及其发展决定着人们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但是价值观的变迁在直接反映着社会转型的同时,有形无形地影响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作为社会重要角色的女性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及其价值观念的形成均是受其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特别是对于青年女性而言,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其社会角色定位和价值观仍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且其价值观并不一定同国家所提倡或推行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或同步,特别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后备军的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更是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00后”女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现状
“00后”集青年、社会变迁、文化多元化于一体的社会新鲜血液,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步伐成长起来的,是社会持续的价值观传承和构建的主要载体。但是伴随着日益发展的经济,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加强,文化更加多元,使其价值观念相比于传统已经是大相径庭了。
1.“00后”女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部分高校大一至大三的3 000多名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 000 份,回收2 800份,问卷回收率 93.3%。通过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实现出现偏差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价值实现也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市场经济在充分发挥竞争机制作用下,人们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女大学生改变了以往注重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理想主义价值观,使之变得功利和世俗了。在关于女大学生的价值观调查中,我们发现:关于审美的价值取向,60%的女大学生认为“外貌美丽就是一种资本,应该好好利用”,甚至愿意冒险整容,让自己变得更美;关于婚姻恋爱的价值取向,10%的人认为“有钱才是人生,今生一定要嫁个有钱人” ,20%的女大学生选择配偶的标准是“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13%的女大学生非常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系列价值观的认知,在其对价值实现的认识和实践中,表现为更加注重于自我经济价值的实现,忽视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或是当个体经济价值实现时丝毫不会顾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岂不知个体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影响个体价值构成,每个个体的价值实现又会对社会价值产生一定的互动作用。在其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较多地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缺乏国家情感,甚至为了达到自身目的而置国家或集体利益于不顾,割裂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
(2)缺乏文化自觉与自信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不仅各国经济交往密切,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再加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各种社会思潮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为当代女大学生打开了学习新知识和了解社会的新窗口,也增加了当代女大学生陷入价值危机和思想混乱的危险性,使其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形成了不统一的多元价值判断,从而冲淡了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追求享乐、迷失自我、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崇洋媚外、对国家和民族的现状不满、轻视传统文化、国家、民族意识淡薄,40%的学生认为“美国在各方面都比中国好”,30%的学生有“移居国外”的愿望和想法。这些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支柱,但是他们缺乏对我国原有优秀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甚至为传统文化披上了一层“隐身衣”,使其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
2.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影响因子
(1)家庭
家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每个人成长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同样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受家庭风气、家庭环境及家风的传承和构建缺失和家人的影响是第一位的。调查中有72%的受访者认为家风对自己才成长及价值观形成的作用极大,更有76%的受访者认为家风的形成取决于父母。但是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一些家庭在家风的传承上出现断裂,调查显示:6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族没有独具特色,代代相传的家风。同时家风的重新构建也缺乏动力和应有的正确方向。同时作为家庭中处于核心位置的父母由于受到知识、眼界和社会地位的局限,自身价值观存在缺陷,自然无法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指导子女构建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学校教育
学校是价值观构建的关键一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无不记录着一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和谐的校园文化亦在有意无形中培养起孩子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拥有伟大的价值追求,完成其传递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重要教育使命。特别是当代女大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对事物既认识又不甚了解,既坚定又随时可能改变。因此在大学对其价值观的构建也成为其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关键一环。72%的受访者也认为学校有必要加强有关“家风”的教育引导。从客观条件看,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将我们带入了图片社交和微视频社交的新时代,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效果有限。从主观角度看,作为教育者而言,自身作为价值观的载体,需掌握行之有效的“传道”方法。
(3)社会氛围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且经历家庭和学校教育所形成的价值观最终是要走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并使用和传承的。因此社会氛围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构建发挥着保障的作用。但是社会一方面要求女大学生具有高尚、无私、爱国等高尚道德以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又简单粗暴地以金钱和资源的占有量来衡量个人的成功与否。除此之外,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社会舆论生态。对于家风的传承有一定影响,对主流价值观的统领地位有一定冲击,难以形成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女大学生的正确引导。
二、家风建设是价值观建构的基石
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基本单元,由无数个家庭构成了一个国,因此家风建设是建构国家价值观的基石。《礼记》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石。齐家方可治国,治国需要齐家。国家治理中需要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凝聚民心,民众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一环,而价值观是由不同家风自下而上形成的。家风建设同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建设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家风建设同价值观建设之关系
无数家庭的价值观形成了一方民风,无数不同的民风最终构筑成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当然在这一形成过程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应该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消极腐朽的家庭风气自然会被积极向上的家庭风尚所替代,这一替代的发展方向需要由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统领优秀家风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在接受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统领的同时,家风构建亦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主流意识的重要一环。因为家风往往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传承效果,以长辈和家庭成员之间有形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将优秀文化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家庭成员意识的一部分,达到无形的教育作用的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在生活实践中外化于行。
三、提升家风素养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构理路
著名传播学者陈燕如曾说过:“物质的繁华不应该带来精神的颓废,激情的丧失,英雄主义的沦落”。而是应该让年轻人形成共同的社会合力,在社会成员中建立共同的、稳定的、积极的价值概念,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信任,同心同德地完成社会实践。
1.依托良好家风建设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深度和厚度
如上所述,家风是构建价值观的基石,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观察父母、亲朋和玩伴等人物,学习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的依据,并最终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潜移默化而又影响深远的过程。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的作用,就需要在宣传形式上丰富多样的同时,增加其宣传的深度和厚度,真正使其内化于每个人的心中。“深度”,是指深入百姓,得到载舟之水的认同。运用柔性机制,通过多种媒体和途径,特别是对新媒体的应用,提高宣传的有效性普及程度,提高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普及度和认同度。特别是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媒介的作用,运用众所熟知的语言文字,深入群众之中,切实将核心价值观与百姓生活,与百姓日常生活规范结合起来,使其深入群众内心,具备群众基础。“厚度”,即实现核心价值观的骨干与丰满度并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宣传的形象要具有主体感,通过借鉴良好家风建设经验,树立典型,使其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丰满起来。使核心价值观既有弘扬主旋律的明确的骨干和骨感美,又有丰厚内涵与现代人们生活结合的丰满美。
2.性别主义视角重塑女性价值观
女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往往受到当代女性,特别是当代成功女性价值判断的影响,因此女性价值观的塑造和正确性将会对女大学生的价值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女性价值观构成过程中,由于受到我国封建宗法制度几千年来的思想束缚和压抑,如今面对开放模式下外来的多元社会思潮的广泛流动和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极易对我国女性造成畸形的引导和侵扰。女性的自我认知在慢慢觉醒:女性自尊构建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自我接纳,做一个独立的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独立才能让自己拥有完整的人格魅力。要懂得“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人必先自信而后人信之,人必先自尊而后人尊之。”一个人只有对国家、对国家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对自己充满自信,对自己在所处环境中扮演的角色产生认同。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就是认可自我所处的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观及文化,并对其建立充分的自信。树立女性形象,就是要对现代社会最为认同的女性形象有充分的认识:做一个有知识,有品位,有追求的知性女人。同时女性要追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避免在现实的选择中逃避和退缩。除此之外,现代女性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做到家庭与事业的“鱼与熊掌”兼得。
3.多维度提升女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1)需求维度。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被尊重和自我实现是较高层次的需求,这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可以享受的幸福和快乐更深刻。但是由于受到就业和工作中的巨大压力,女性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有所恢复,特别是一些女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缺乏勇气或信心不足而选择退缩。通过开展性别教育,使女大学生懂得无论何种性别,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平等地享受生活的同时,对生活的付出也应该是对等的,各尽其能的劳动才能使两者之间和谐发展。培养女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强。
(2)认知维度。把握认知规律,任何认识都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作为社会意识的家风,其内容应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即要做到与时俱进。作为女大学生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客体因素,家庭文化成为大学生日后思想和行为的基础。通过开展优秀家风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和完善家风内容: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还应尊重科学,提高家庭成员特别是女大学生的知识素养,使每个人都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广播的多学科知识,提升其业务能力,做到“先利其器”。再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善其事”。在强化家风家教建设中强健社会肌体的活力。
(3)教育维度。当代女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思想意识分化,在充分尊重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文化载体,改变原有教育和沟通模式,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发挥以微信等为代表的“三微”网络平台的作用,搭建高效互动平台,聘请专家及时针对性地为女大学生答疑解惑。
(4)自身维度。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没有自我反省就没有自我完善。因此女大学生要加强内省和调适。树立性别主体意识,改变传统的男权文化认同。培养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个拥有真正主体意识的人,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总之,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途径,从多层次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提高女性的自我身份和价值认同,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及思维能力和水平,借鉴和依托家风建设,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只有获得个体的机制认同,才能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断提升社会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风气,为女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构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王艳丽.家风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J].大庆社会科学,2015(01):91-92.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光明日报,2014-05-05(01).
[3]党刘栓.涵养传承优良家风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理论导刊,2015(06):79-81,88.
[4]罗慧兰.女性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5]王泽应.中华家风的核心是塑造、培育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04):5-11.
(责任编辑 杜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