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制定科学的建设计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教材建设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教育部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要从上述七个方面着手,不断完善我国高校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规划注意什么
高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
在新形势下,高校课程建设规划制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本校的教学特色。各高校要在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将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实践课教材、专业课程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加强校际间的合作,进行网上选课系统建设,使高校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组合;重视对国外著名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继续做好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
教学队伍建设难在哪儿
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颁布以来,各高校均重视了优秀教师上讲台,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问题;二是教学与科研、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各高校的教学激励机制也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
目前,在教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课程的师资梯队建设及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尤其是辅导课、实验课、实践课、毕业设计课等)。在少数高校,辅导课、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分别由不固定的研究生来完成,缺少教学基本功的严格训练,影响了教学后备队伍的培养。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梯队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要重视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置。各高等学校要像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重视基础课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基础课教学的锻炼。
关于教学现代化问题
教学现代化包括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等等。在少数高校,由于课时紧张,反映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引入与课程基础内容、经典理论的讲授出现了矛盾;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实践教学受到削弱;由于受评职称和经济利益杠杆的驱使,教学不使用优秀教材。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这无疑会推动高校建立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逐步完善支持服务规范,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
建立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审机制
近年来,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高校陆续建设了“名牌课程”、“示范课程”、“优秀课程”,通过树旗帜来提高教学质量。但人们通常会问:什么样的课程就是名牌课程、就是优秀课程?这些课程用什么指标衡量?如何评审?学校间的优秀课程如何比较?所以有专家指出,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指标体系和良好的评审机制,甚至比具体的精品课程建设本身还重要。
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这套指标体系将在比较完善的基础上应用于今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工作,这将会有力地推动高校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同样,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过程中,将实行上网申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网上观模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网上公示。这种评审机制的建立,令人耳目一新,有利于精品课程评审工作的公正、透明。
《中国教育报》 2003 年 8 月 29 日第 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