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初心使命,多元培养、精心育才,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充分激发学生、教师、专业的创新活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主阵地。
——深耕思政课,拓展育人新格局。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推进大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把党旗插在教学科研一线,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全体师生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持续在广大师生中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热潮。落实校院两级领导为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举办行走思政课、宏志助航计划、三下乡行万里路、红色筑梦之旅等特色活动,精心策划了“万名师生共上开学第一课”“国旗下的微课堂”“思政老师集体备课”“红旗下的献礼微宣讲”等活动,推动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二是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实践考察、观摩比赛、案例解析等方式,坚定思政课教师职业信念,提升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育人实效。学院成立了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构建了“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业导师+专业课教师+大学生骨干”共同育人的创新理论宣讲机制,组建了由校领导、思政课“标兵”和“能手”、青年骨干教师、辅导员以及大学生党员等,共计70余人的理论宣讲队伍。培华体育学院参加全国首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讲课比赛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三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两个优秀奖。三是注重以文化涵育德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构建了“个人成长·爱国奉献·社会进步·强国本领”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深入挖掘培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办学理念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将培华优良传统转化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鲜活素材,开展“传校训”“唱校歌”“讲校史”“追梦想”等活动,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式宣传校园文化成果,做到以文化人,传承应有的文化基因,激发广大师生爱国爱党爱校情怀。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一是大力推行应用型课程改革。坚持“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原则,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专业、强化新兴急需专业,构建“三级矩阵”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大应用型课程和多样化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在着力打造财经、医学和女性教育特色品牌的同时,学校增设了符合市场需求的资产评估、口腔医学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专业,同时对现有专业进行精简和优化,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0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构建实验、实训、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每年由专业负责人带领专业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相应专业的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对2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学院近三年来共完成省级教改项目立项2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教学竞赛省级及以上获奖300余项,近三年学校本科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2635项,累计获奖学生5843人次。二是深化产教融合。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实施“六个一”(一专业一企业一协会一学会一研究所一社团)工程为实施路径,推动产科教深度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主题,深化“教学做评考融合”“实用型和技能型融合”“创业就业融合”,深入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邀请企业家共谋人才培养的创新蓝图与战略路径。坚持“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科技园区”等四螺旋产学研合作,并融入学校治理、院系办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推进校际共建专业、共授课程、共编教材、共同开展实践见学等工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办学格局。秉持守正创新理念,推动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先后制定了《开云(中国)科研工作条例》《开云(中国)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加强科研管理的制度,为学校发展带来持续的创新动力。今年以来学院理事长姜波博士获得世界杰出华人奖;医学院副教授岳慧娟参加2024年第三届高等护理教育院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荣获第一名;教务管理中心王法能老师撰写的理论文章《让“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深更实》在光明日报上刊发;2024年学校组队师生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智工学院获得陕西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是陕西民办院校唯一获奖院校;由姚文静等七人共同撰写的《多元互融、增值赋能、双轮驱动 —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时代新人培育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是建立完善“教”与“学”评价机制。一方面,优化横向多元评价方式,建立和完善以教师互评、学生参评、督导考评、校院系领导听课测评的“四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以考促教,激励老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助推学生学业进步和人格成长。实施人才工程,引进高端教学管理人才,完善师资队伍制度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和教研,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和专业结构,做好教师资格评定和教师职称审报工作,组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师徒结对”的作用,着力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民主,研究制订科学化、多维度的专业课质量和成效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方式,对教学、教材、目标、流程、规划等进行绩效评估,提高教师的“愿意教、教得好”教育教学水平。如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魏晓妍参加第五届陕西高校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决赛荣获专职团干部组一等奖,成为历届大赛中同类院校首位在此组别摘得桂冠的选手。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开云(中国)的学习权、表达权、思考权还给学生,聚焦学生学习力提升,通过开展名师论坛讲座、跨学科沙龙、学习经验交流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优秀毕业生事迹分享会、举办“成才榜样”评选等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励学生“愿意学、学得好”的主动性。培华学生参加陕西省2024年公务员招录考试,130多名学生被录用,位次居全省高校第七位,民办高校第一位。今年学校专升车人数2367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线超省控线114分。四是坚持开放办学。学院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国外友好团体个人的人文交流和合作,通过创建联合实验室、互派师生访学、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推行产学研用国际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进一步实现高校优势互补的“1+1>2”的叠加效应,赋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先后与国(境) 外的近100多所高校和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专、本、硕、博各层次学历联合培养项目,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十万余名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国际视野的毕业生。今年以来学校成功举办中韩服装文化交流艺术节、中日两国大学生交流活动,可持续发展、全球领导力与国际化研讨会等,拓宽师生们的视野,提高了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深挖育人资源,聚合共育合力。一是注重家校协同联动。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家校社协同及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通过开展家长进校园、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推进校内外资源整合,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多元主体同频共振的教育磁场。二是注重校社协同联动。围绕日常生活、专业学习、服务社会三个维度,以家庭圈、学校圈、专业圈、基层圈为阵地,开展实践体验课。学校注重加强与西安地区及周边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今年学校利用暑假组织学院30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5000余名培华青年走进社会大课堂,组织开展公益服务、乡村文创、艺术研学、科普宣传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感悟—反思—内化”的过程中,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尤其是学校利用陕西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学校领导多形式为学生讲授“第一节思政课”,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发挥了红色资源的宣传教育功能。三是注重加强校领导与学生协同联动。新生开学报到、老生毕业离校校领导都到学生班级或宿舍与学生们热情交谈,听取意见建议。特别是今年中秋节期间校领导走进学生宿舍,送去学校特意定制的中秋月饼,受到学生家长赞誉。为随时了解师生所思所想所盼,学校还利用校园网公布校领导电话,确保师生遇到困难和问题能随时与领导沟通。二级学院开辟“院长/书记”接待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到“你有问题,我来解答”,面对面听心声解难题,促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